把小村改造成旅游景區 88位農民捧出“向往的生活” |
2017-5-16 |
|
|
|
|
|
湖北日報訊 記者 陳熹 通訊員 劉立虎
寧靜的鄉村,是不少城里人向往的生活.
昭君故里,香溪河畔,一個曾叫“陳家灣”的移民村悄悄變了臉.
有史記載,這里曾是王昭君兒時居住的村落.如今,小村不僅告別了臟亂差,還成為年接待28萬人次的旅游村,引爆興山鄉村旅游.
美!修舊如舊,村是景景是村
行車至興山昭君鎮,便能在路邊看到幾棟漂亮的小木屋和一個高大的木質門樓,門樓上“昭君別院”四個大字特別醒目.
順坡而上,一個建在山坡上的村落映入眼簾:道路蜿蜒曲折,小樓層層疊疊,田地較少.然而,外墻色彩斑斕的民房透露出信息:這并不是一個普通鄉村.
沿路在村里逛一圈,路過不同形態的民宿,看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井,對著大榕樹許個愿,再去逛逛百年老宅.累了,去有落地玻璃的奶茶店或者老宅改造的茶書吧歇歇腳,再順著木質游步道往山上爬,摘摘路邊的柑橘,直到爬到山頂,在昭君歇過腳的昭君臺上,遠眺香溪河畔的興山美景.
這一切,好不愜意.
然而,這里不僅是一個景區,有的村民正在自家門口坐著削土豆,奶茶店的老板娘就住在店子隔壁,村里的煙火氣一點都不少.“原本只是想整治村莊環境,結果有朋友來玩說景色挺美.村委會和鎮上班子成員一合計,干脆整合各項資金,打造景區!”昭君鎮副鎮長黃達文說.
村里請了外地設計師來規劃,大部分居民不用搬走,房子修舊如舊,道路也用原來的舊磚或是石材重新鋪設;豬圈廁所或亂搭濫建的棚戶,拆除或是改造.“那個奶茶店原來就是個豬圈.”黃達文說.
這一切,讓村落保持古樸風貌,又具有旅游功能.
活!旅游合作社牽引,88名村民建起新景區
“村民怎么同意改造他們的房子?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53歲的陳學新微微一笑說:“合作社解決噠.”
陳學新說的合作社,是指興山昭君別院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.這是我省首家鄉村旅游合作社,成立于2015年,由昭君別院88位農民組成,陳學新是社員們推選出來的理事長,也是昭君別院旅游“帶頭人”.
陳學新介紹,村民以現金、房屋、土地入股,由合作社統一規劃、改造、裝修、經營、服務和結算.同時,打造不同旅游業態,可以由出房屋的人自己經營,也可以交給合作社請人經營.社員可在合作社工作,領取工資.
年底,合作社利潤分紅,利潤50%留作繼續發展資金,30%作為社員分紅,20%用于村里的集體經濟和幫扶貧困戶.
說起旅游合作社破解的難題,陳學新滔滔不絕:“不用拆房子建房子,以現有房子修舊如舊,解決了用地問題;村民入股,解決了部分資金問題,除整合的新農村建設等資金外,沒向地方政府要一分錢;以村民帶動村民,比由村干部去勸說村民容易得多,看見隔壁家入股合作社掙了錢,不用勸自己也想入股;村民入了股,就會把旅游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.”“以前污水到處流,垃圾處處是,到處是豬圈、廁所,又臟又臭.如今,雖然建游步道占了我家一些田地,但是村子里看著舒服多了,還有生意做,多了不少收入.”77歲的屈祖梅婆婆為游客們做“懶豆腐”,每年有一萬多元收入.
妙!擺脫門票經濟,延伸旅游鏈條
像屈婆婆這樣因旅游脫貧致富的村民還不少.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沒時間打牌、嚼舌根,而是專心經營旅游事業,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村里發展旅游.“90后”熊兵驍原本在宜昌上班,村里打造旅游后,便回到興山,入股合作社,經營了一家奶茶店.熊兵驍帶著母親到武漢學習奶茶制作方法,他把奶茶店交給53歲的母親打理,一年收入四五萬元,自己則到興山縣城上班,兩頭兼顧,再加上父親種柑橘的收入,全家人一年收入10多萬元.
昭君別院的旅游,為村里傳統農業帶來了新變化.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柑橘,通過陳學新打造的電商平臺,網上最高賣到每斤8元左右.村里的老婆婆提著籃子賣給游人,一斤也能賣3元多.而以前,一斤柑橘收購價格最高不到2元.
目前,昭君別院已改造120多戶民居,打造出“美食一條街、電商一條街、民俗一條街、農特產一條街”的雛形,延伸旅游鏈條.這個不賣門票的村落,依靠美食、民宿、農副產品等,將鄉村游變為鄉村經濟.
據統計,2015年至今,興山昭君別院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營業額已達500萬元左右.“旅游要持續發展下去,不斷增加新業態.”陳學新說,他打算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做營銷和經營.
受昭君別院的啟發,深度河村因在“中國最美水上公路”附近,也在新建民宿,打造鄉村游.“興山各鄉鎮都在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游,全縣正朝著全域旅游邁進.”興山旅游局局長錢榆說. |
【打印新聞】
【關閉窗口】
|
|
 |
相關新聞 |
|
|
|